SPAC接连挨批,为什么我却力挺?

来源:AWSG爱保信发布时间:2021-05-18 17:36:32

我们在之前的要闻评论里介绍过,SPAC是今年资本市场最热的上市方式,但4月份通过SPAC上市的企业数量锐减,只有不到20家,而3月则有超过100家。据说是因为美国证监会将对SPAC采用更严厉的会计准则。

不少美国重量级的网站也发文评价SPAC,认为SPAC可能会变冷,而且指出了投资SPAC风险高,还有不少企业滥竽充数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巴菲特在开股东会的时候,也明确指出SPAC充斥着泡沫,是投机者大举涌入市场的结果,并且认为不会持续下去。

一时间国内舆论风向大转,基本都认为SPAC是必将破灭的资本泡沫。

其实SPAC这种形式已经存在很久了,并不是新东西,只是最近才热起来,并得到广泛关注而已。其原因,当然和疫情造成的货币增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一轮的数字科技革命进入了展开期。

我们在科技特训营里反复强调过Carlota Perez的科技革命的周期性理念,这个理念其实是熊彼特破坏性创新理念的延伸和深化。这个理念认为,科技革命被社会接受分为导入期和展开期。

在导入期,科技革命的威力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是在少数领域建立了成功范例。而到了展开期,科技革命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同,各个行业都纷纷引入先进科技。

我们现在就正处于数字革命的展开期,虽然数字革命在之前有好几个发展阶段,包括个人电脑、软件、互联网,但到了人工智能阶段,人类的优秀经验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掌握,并且大量复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领域,数字革命终于进入了展开期。

这轮数字革命的核心价值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那就是“服务的规模化”。

全球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时都重视服务业的比重。但其实,只有依托在科技基础上的高端服务业才是体现一个经济体先进与否的指标。

很多高端服务业依托的是硬科技产品,例如我们经常举例的,基于苹果iPhone和iWatch的Fitness+健身管理服务。所以数字革命的潮流其实加速了硬科技企业的发展。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呼吁,支持硬科技企业的发展,不能光重视从科研到研发的产品侧创新,更要重视从量产到客户使用的产业侧创新。

很多科技企业都是倒在研发完成但不能实现量产的门槛上,因为科技企业要实现量产,需要的资本支持的量级要大大高于研发需要的投入。而且制造成本是硬投入,容易变成沉没成本,所以传统的投资基金都不愿意投入。

而SPAC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SPAC的核心,就是让看似不合格的科技企业提前上市,从而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足够的资金,加速产品的量产和市场化。

比如我们比较推崇的激光雷达企业Luminar,借助SPAC上市融资成功,产品预期能在2022年量产,会大大加快自动驾驶进入社会的步伐。

而在传统IPO眼里,这些科技企业之所以不合格,其实只是财务指标没达到。因为传统上市的执行者都是金融人才,并不懂产业,根本不能超前地判断一个科技企业的好坏,只能从财务这样的滞后指标去判断企业好坏。这样,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就会大打折扣。

反之,SPAC上市里面的核心是负责募集资金、做出上市的空壳公司、并且找到足够好的科技企业放入上市公司的SPAC Sponsor。

他们往往是非常资深的专业人士,是能够慧眼识英雄的科技前瞻者。因为有业内人士的主持,SPAC才能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帮助科技企业实现超越式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具体操作中,有很多所谓专家利用SPAC把一些适合炒作的、没有长期价值的企业做上了市,这些企业上市后增长乏力,有些甚至会原形毕露,造成股价大跌,给SPAC带来了负面影响。

但我坚持认为,只要给定足够长的时间,足够优秀的SPAC Sponsor们就会建立起充分的信用,和那些浑水摸鱼者区分开来。因为他们能给投资人带来足够的回报,能帮科技企业加速发展。

如果我们能讨论得再广泛一点,你就看到,从互联网开始,很多人就在喊科技泡沫,并且一说科技泡沫就拿荷兰郁金香花球事件做对比。

其实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因为科技有本质需求,只是人们的接受有个滞后期,而郁金香花球缺乏足够大的需求。所以,科技泡沫不是郁金香花球,而是少数人成功后,大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科技的价值,却盲目追捧的结果。

但不得不说,每次的盲目追捧,先进科技都得到了广泛宣传、大量资金涌入科技领域、大量优秀人才投身科技领域,客观上推动了先进科技更快地被社会接受。按照Carlota Perez的理论,泡沫本来就是科技从导入期到展开期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