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独角兽早知道
华住集团(1179.HK)今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97港元/股,昨日暗盘华住集团收涨2%,报303.2港元。
截止发稿时,华住集团涨4.58%,报310.6港元/股,市值逼近千亿港元。
赴港二次上市
华住由连续创办了携程和如家的“创业教父”的季琦一手创办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最初由定位经济型酒店的汉庭品牌起家。
截至2019年底,以经营的酒店客房数量计,华住为中国第二大及全球第九大的酒店集团。其在香港的二次上市有利于更灵活化地进行资本运作,从而进行整合、扩张,加速“跑马圈地”。
当前国内各大酒店集团也都在大肆扩张中,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今年疫情对酒店行业冲击也不小,最终华住在港股的融资情况和估值如何,以及其逆势做大体量的计划能否顺遂,还要进一步观察。
对于募集所得款项用途,据招股书透露,约40%将用于支持公司的资本支出及开支,以加强公司的酒店网络包括新酒店开业以及现有酒店的升级及持续维护;约30%将用于偿还公司于2019年12月提取的5亿美元循环信贷融资的一部分;约20%将用于增强公司的技术平台,包括公司的华住会;约1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加速扩张+继续下沉
华住集团招股书给出了华住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华住净收入分别为82.29亿元、100.63亿元、112.12亿元。在这3年期间,公司的经调整EBITDA(非公认会计准则)利润为23.79亿元、32.69亿元及33.49亿元,而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24.53亿元、30.49亿元及32.93亿元。
华住在国内运营的品牌包括禧玥、花间堂、桔子水晶、漫心、美仑、美居、全季、桔子精选、星程、CitiGO欢阁、汉庭、海友、怡莱、宜必思,另有合作品牌诺富特、美爵、城家公寓和馨乐庭公寓。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在营酒店6,187家(含由附属公司德意志酒店所经营的116家酒店)。
根据华住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受疫情影响,期内包括客房收入及非客房收入的酒店总营业额为50亿元,同比下降32%。不包括德意志酒店,酒店营业额下降49%;第一季度净收入为20亿元,同比下降15.7%。
但疫情之下,华住依然保持了逆势开店的扩张节奏。一季度财报显示,华住在一季度开设了296家酒店,其中包括10家直营店和286家管理加盟店和特许店。
近一段时间,华住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透露其“跑马圈地”的计划。
今年9月1日,在汉庭15周年大会上,汉庭CEO徐皓淳对外表示,作为华住集团旗下经济型酒店品牌,汉庭已经发展了15年,未来将进一步下沉市场,打造经济型酒店标杆。目前汉庭在全国共有约2600家酒店,今年下半年,预计将再开业300-400家酒店,在未来2年-3年内,汉庭酒店数量将达到5000家。
事实上,扩张的范围还不仅仅是华住旗下的经济型酒店汉庭,其中高端酒店也在“马不停蹄”圈地。
在今年华住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中,华住方面指出,未来三年,公司旗下高端酒店也将进一步下沉到中国更多的低线城市,这些品牌包括禧玥和花间堂。而更早之前,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季琦在2019年12月的“华住世界大会”上还指出,2022年集团旗下酒店将达万家。这样意味着,除了汉庭,华住集团旗下其他品牌也将逆势扩张。
疫情影响,估值待察
二次上市对于华住来说显然是件好事,不过,究竟能否取得预想结果则还是是未知数。
毕竟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旅游酒店业来说冲击巨大,在此情况下,酒店市场整体“哑火”,由此也让旅游、酒店企业市值纷纷缩水。
就目前而言,作为酒店股来说,此时虽然未必会获得比较好的估值,但是从中国市场和企业整体发展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以全球最大酒店集团万豪国际为例,其在今年疫情前(以1月17日为时间点)股价为149.78美元,而截至美国时间9月9日收盘价仅为102.01美元。由此可见,酒店行业的估值并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不过,对比国内酒店华住来看,该公司截至美国时间9月9日收盘价为44.55美元,已经高于今年1月17日时的39.29美元的股价。有分析师认为,这显示出国内酒店企业复苏似乎更快。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疫情控制较好,在此情况下,国内企业业务又率先恢复,这个时候即便有很多市场挑战,但未来的发展也是可期的。
对于消费者来讲,后疫情时代,人们出行住宿倾向于选择大连锁品牌,可见,未来中国酒店市场仍然具有可拓展空间,但至于华住最终能否在资本市场获得较好的融资,则要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