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财经
虽然数据显示新鸿基地产全年净利润出现下滑,但从福布斯富豪榜实时数据来看,截至9月11日,李兆基仍以264亿美元的身价居于李嘉诚之上,而二人的差距也扩大至18亿。
一代地产传奇落幕。
9月10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李兆基因年事已高,将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寻求膺选连任,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终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四大家族中最富盛名的李嘉诚也在两年前宣布退休。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公告
在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并称为香港地产“四大天王”,享有“四大家族”之名。
鼎盛时期,“四大家族”连续多年霸榜亚洲富豪榜,旗下产业版图横跨地产、电讯、港口、百货乃至水电燃气等众多领域,一度富可敌国,成为香港房地产黄金时代的最深印记。
继郭得胜、郑裕彤离世后,作为 “香港第二大富豪”,人称“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李兆基是唯一一个令李嘉诚忌惮的人。
富豪养成方法论
1928年2月,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只比老乡李嘉诚大了5个月。但与白手起家的李嘉诚不同,李兆基出生之时家里便有了主营黄金、外汇兑换业务的金铺和银号。
6岁起,李兆基就开始跟着父亲做生意,12岁便凭借熟练的铸金技术掌管了自家金铺,其商业天赋也逐渐显现。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带着父亲给的1000元来到了香港闯荡,彼时,已经在香港混迹了8年的李嘉诚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一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两个来自广东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野蛮生长。
来到香港不久,李兆基凭借自己的“老本行”买卖外汇和黄金,掘得了第一桶金。而真正投身于房地产行业是在他30岁的时候。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由于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是直接整栋楼买卖的,很多人因此都无力购买,李兆基便率先推出了“整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策略,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或许是因为商人共有的对市场的敏锐性,同一年,通过塑胶花发家的李嘉诚也一头扎入房地产市场,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兴建了一座12层的长江工业大厦。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1972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随后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顺应香港股市的狂潮,恒基兆业于1981年成功上市,李兆基一举集资10亿港币,并在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后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跻身香港十大富豪榜。
在70年代,除了李兆基,李嘉诚在整个市场中也同样混得“风生水起”。1979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姿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随后,李嘉诚又开拓了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1987年,李嘉诚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此后从未落榜。
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在评判李兆基与李嘉诚、郭德胜、郑裕彤四人时,曾有这样的评语:长江实业雄才大略;新鸿基地产稳健有为;新世界发展勇气逼人;恒基兆业则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击败”李嘉诚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香港地产行业,开始转入金融市场。
关于投资,李兆基有一套知名的一元变八元的理论:“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
从90年代初买下日本债券“以一博二”,进入新世纪后投资来港上市的国企,再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对投资者的警醒提示等等,凭借对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李兆基曾多次成功预测股市投资的走向。由此,他“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名声赫起。
实际上,无论在房地产还是金融、基建等行业,“二李”的竞争从未停止过。最经典的一次“交锋”发生在90年代二人对美丽华酒店的收购项目上,这次的竞争最终以李兆基的胜利收尾,李嘉诚还因此亏损了150亿,二人的“梁子”也就此结下。
但在富豪榜的争夺上,多年来李嘉诚却当仁不让,曾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宝座,李兆基则一直“陪跑”。不过,在今年2月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上,李兆基凭借304亿美元的身价超越李嘉诚夺得榜首。
退休后的李兆基时隔多年终于又一次“击败”了李嘉诚。但在当时,二人身家差距只有10亿美元。
据新鸿基地产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业绩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收入826.53亿港元,同比减少3.1%;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35.21亿港元,同比减少47.6%;每股盈利8.12港元。今年以来,新鸿基地产股价跌超15%,截至9月11日收盘报100.20港元/股,市值为2903.58亿港元。
虽然数据显示新鸿基地产全年净利润出现下滑,但从福布斯富豪榜实时数据来看,截至9月11日,李兆基仍以264亿美元的身价居于李嘉诚之上,而二人的差距也扩大至1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