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国再保险(1508.HK)召开2020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中再集团总精算师田美攀、中再集团业务总监李明、中再集团国际业务总监左惠强、中国大地保险副总裁路晓伟、中再资产副总经理罗若宏、中再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刘树凯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公告显示,中再集团上半年实现合并总保费收入1021.2亿元,同比增长20.5%;核心业务总保费收入825.83亿元,同比增长35.7%;税前利润32.87亿元,同比下降21.6%。各项业务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财产再保险境内业务分保费收入增长20.8%;其中,新兴业务分保费收入增长27.7%;财产再保险境外业务总保费收入增长14.9%;人身再保险境内保障型业务分保费收入增长24.4%。
总体来看,今年的新冠疫情对于中再集团利润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主要由于疫情对公司境外业务影响较大,造成约10.19亿元损失,若剔除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43.06亿元,同比增长2.7%。叠加各项业务指标整体向好,公司表现出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韧性。
直保行业的高速增长以及高风险业务派生的分保需求,有望刺激中再保业务量增长,今年的疫情也促使再保费率转入上升周期,意味着中再保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快速发展。
而当前公司PB仅为0.37倍,与公司历史估值水平相比,处于历史底部位置,并且远低于同行的估值水平。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一、财产再保险持续增长
作为集团支柱业务之一,财产再保险上半年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总保费收入为270.78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境内业务分保费收入180.2亿元,同比增长20.8亿,境外业务总保费收入97.25亿元,同比增长14.9%。
境内财产再保险受益于非车险业务发展而持续增长逻辑得到验证。自“偿二代”出台,车险分保需求下滑导致中再集团分保收入2016年出现明显下滑,公司经过业务调整,将分包收入动能切换到非车险业务,而非车险业务要求更高的资本金及承保能力,对再保端需求更高,因此公司连续几年该业务板块获得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境内分保费收入增速本就高于财产险直保收入,今年上半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即使剔除增长较快的农险业务,境内包费收入增速仍有11.9%,高于财产险直保行业增速7.6%。
境外财产再保险业务短期成本端承压,长期增长趋势明显。2020年上半年,境外财产再保险业务的总保费收入97.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目前来看,“双品牌”战略发挥了作用,桥社为公司境外业务助力良多。桥社业务的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6%,达到了64.18亿元人民币。由于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公司上半年疫情承保损失相对同行赔付水平较低;综合成本率为110.34%,处于同行平均水平,但若剔除疫情影响,境外业务综合成本率为92.0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9个百分点,业务质量其实是有所改善的。
国际再保费率进入上升周期,再保行业发展加速。近年来,全球连续受灾而再保费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因此费率本就有抬头迹象。受到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的影响,国际再保险市场费率上升趋势明显,2020年6/1续转中,全球巨灾再保险费率大约上涨26%。中再作为再保行业巨头,将充分受益于本次费率上升的强周期。
二、数据优势明显,人身再保险有望迎来高增长
2020年上半年的人身再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了分保费收入502.86亿元,同比增长了31%。其中境内业务415.82亿元,境外业务87亿元左右。
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2020年上半年境内保障型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1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24%。年度可续保的保障型业务占比为62%,比去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短期保障型业务的综合成本率97.2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并实现承保利润1.81亿元。
中再集团寿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公司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数据优势。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地位突出,牵头修订了重疾发生率表。超过2亿的数据样本让公司在业内数据优势凸显,帮助公司实现了首个行业范围内轻症发生率计算及区域性编表。
公司还能依靠独有的数据优势,比如对28种重疾之外的一些重疾发生率的了解,在新定义下的重疾修订后,旧款产品不可销售的情况下,有望率先迭代开发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增长的确定性较高。
另外,公司在逐步拓展海外业务,但鉴于海外展业时间不长,需要以储蓄型业务为支点,逐步展开各项业务以及铺开客户关系网络,未来两年公司储蓄型业务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三、财产直保业务结构优化
2020年上半年财产险直保业务原保费收入为254.69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车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42.38亿元,同比增长2.3%。非车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12.31亿元,同比增长9.7%。进一步验证直保转向非车险发展逻辑,再保与直保均受益于此。
业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车险方面,家用车等效益型业务占比逐渐提高,超过70%;特种车和货车等高风险业务占比受到控制,因此车险整体业务风险下降。非车险方面,保证保险中的高风险客户占比同样大幅下降,低风险客户占比进一步调高,达到85%。疫情影响下,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信用保证保险坏账率有所上升,但自5月份以来,坏账率已经开始下行,在风控评级收紧客户入口情况下,坏账率有望进一步下降。
四、投资业务平稳增长
2020年上半年总投资收益为75.65亿元,同比增长22.8%,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48%,同比提升0.29个百分点。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4.64%,同比减少0.43个百分点。
年化净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保险收入的快速提升,而收益释放本身需要时间。从绝对量上看,公司投资端业绩稳定增长,上半年A股的二级权益综合收益率超过沪深300指数1000个bp,H股二级权益综合收益率超过恒生指数400个bp。
投资资产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再保持有固定收益资产比例为74.5%,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持有股权及基金投资比例为18.4%,比例保持不变。整体上风格稳健。
结语
短期来看,全球疫情蔓延迫使中再集团利润端承压,但各项业务仍保持快速增长,表现出公司经营韧性;长期来看,疫情给予了再保行业量、价齐升的历史机会,作为行业龙头,中再凭借规模优势、数据优势及技术优势,将充分受益于此。
附:业绩会问答实录
Q1:疫情导致行业信用风险上升,请问中再的信用险业务质量如何以及相关布局是怎样的?重疾险定义今年可能发生修订,请问对于中再的寿险业务的影响是怎样的?
A1:我想您提到的信用险应该是信用保证保险,而大地公司目前开展的信用保证险业务主要是指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社会的信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信用保证险的客户的还款能力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有所走高。业务的坏账率有滞后性,到今年的5月份,坏账率达到了最高点,5月份以后,坏账率在逐月的在下降且略好于我们自己的预期。预计到年底业务还是能够实现一定的承保利润。
应对措施:一方面是进一步优化业务的区域结构和客户结构,在一些风险比较高的地区,我们扎紧了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了核保的条件要求;同时我们内部对个贷客户做了一个分类分级,基于我们的风控模型,对于风控得分比较低的高风险的客户,我们扎紧了这个入口,降低了高风险客户的占比。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的中低风险的客户的占比逐月提高,达到了85%。
新定义重疾目前还没有出来,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总体来说,新定义下的重疾对于寿再业务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第一,重疾是兵家必争之地,直保公司肯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产品,所以将来仍旧是要持续发展。
第二,在新定义下,每家公司都要迭代产品,老产品不允许销售,都必须是新产品,所以都有新产品开发的需求。
第三,新定义下的重疾发生率的数据需求确实很大。现在我们把25种变为28种,还加了轻症,这些数据实际上还是比较少的,并且不仅仅是初始阶段的发生率,比如说未来的恶化趋势等等,也是需求很大的。
所以对于寿再来说,我们有几个大的机会:
第一,数据优势,我们在25种、28种基本定义的重疾发生率有很多经验的。而有很多公司开发的是80种、100种的重疾,但是对于这28种之外的重疾发生率,实际上是不太清楚的。此外,我们对老龄阶段的发生率、对重疾的发展趋势有很多的研究。
第二,我们有产品开发的优势,关于寿再业务,在国内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产品迭代当中,我们都参与其中,甚至有些创新是由我们来引领,所以我们有很深的积淀。同时,我们也有能力的跟直保公司一起开发出新的符合老百姓需求的产品。
第三,新定义下的重疾发生率能使目前的重疾发生率恶化趋势能够得到遏制。本来这几年重疾发生率恶化比较快,而新定义下重疾发生的恶化趋势会大幅下降,对于再保险公司来说,是很好的情况。所以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发展产品提供了信心。
Q2:境内财产再保险方面,赔付率上升较多,费用率下降较多,综合成本费比较稳定,请问具体是什么原因?境外财产再保险方面,在国际费率上升的前提下,请问管理层未来准备如何把控疫情带来的持续影响?
A2:感谢你对我们赔付率的关注,看得非常细致,注意到我们赔付率的上升以及费用率的下降,其实这和我们的整个财产险直保行业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整个行业基本上也呈现出赔付率上升、费用率下降、综合成本率基本平稳的这么一个特征。
关于国际市场的状况。从今年开始,国际市场的再保险市场的费率还是在一个转硬的阶段,预期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我们对下半年及明年的业务计划有几个主要的考虑:
第一,要区分市场,因为国际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市场汇率的变化也不均衡,我们也非常关切。那么市场反转非常明显的一些地区肯定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第二,在业务结构方面,我们也会进一步的优化,包括我们的巨灾风险、非巨灾的风险,对于短尾市场和长尾市场,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
今年的新冠疫情为国际再保险市场带来了一些影响,同时也为市场的反转创造了机会,我们也是在深入研究市场,并期待在下一步发展中能够把握住这样的一个机会,能使我们的业务结构和业绩有比较大的改善。
Q3:今年水灾比较严重,请问直保和再保在第三季度水灾赔付情况如何?寿再有一个新的业务模式-特药险,请管理层详细介绍一下。
A3: 今年5-7月期间,南方的汛情比较严重。目前,公司损失分两个部分:第一,截止到7月底,财产再保险初步估计损失金额约为1.5亿元,主要牵扯到一些巨灾试点项目以及一些协议合约损失。但这个损失是估计损失,不代表最终报表数字,因为合同设计上存在一些对冲机制;第二,财产险直保方面预计赔款8500万左右,影响整体赔付率约为1.8%。
特药险本身没有特殊的地方,只是存在一个创新支付手段。其实际上解决的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体验差、没有渠道得到特药、没有渠道得到创新疗法等一些问题。所以这是典型的保险跟医药产业的融合的尝试,目前来说这个产品销售还是非常好的。现在只是开始阶段,保险和医疗医药融合还远远没有结束。
从保险端来看,在特药险方面,我们只做到To C,也就是说我们是销售给一般的客户,但像G端,比如说市民保,有很多市民保里面都是有我们特邀险的,并且当地政府是特别欢迎我们。所以,我们的责任会扩展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靶向药、恶性肿瘤的特效药,还有像直中离子疗法、电磁疗法、价格昂贵的药、先进的疗法等都会包含在这里面,甚至将来会把一些没有纳入到社保范围的,我们都会纳入到里面当中去。
从医疗医药端来看,实际上我们跟医疗医药端的融合也是才开始,我们现在特药险实际上已经跟药有融合了。我们跟一些国际上著名的药商是有合作的,比如说他们保证供药,保证流通渠道,从而给我们客户提供服务等等,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融合。我们想将来跟药的融合,不仅仅是他保证给我们供应渠道,而是保险跟药要有深度融合。此外的话保险跟医疗融合也很少。所以,我们觉得特药险是我们保险健康险跟健康产业融合的初步。
随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我们觉得健康险跟健康医疗产业的融合,还可以在盈利模式上融合,所以未来的话,我们会作为公司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Q4:新冠疫情对海外财产再保险冲击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在现有的疫情冲击下,公司海外市场扩张战略是否有调整?车险改革细节已经出台,直保和再保如何看待车险改革的影响?
A4: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对国际的财产再保险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仅仅是在业务端,也包括投资端。现在疫情还是在发展过程中,现在的估损总体来讲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大,国际机构有非常多的这种估损,总体来讲差距比较大。
但是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们判断现在对再保险市场的影响已经处于平稳状态。包括国际的评级公司,也是针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给出了稳定的预期。
从今年年初开始到中间几个比较重要的续转,有些重要的市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费率提升现象,我们感觉还会持续到明年的1月1号的续转。
至于新冠疫情对再保险行业的整体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具体结束的时间可能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疫情何时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总体来讲,我们感觉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包括市场转运的时间也会持续比较长。
从中再国际化战略来看,应该说大的战略方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再的长期的发展策略。我们肯定是从长远来看来看待目前的一些影响,同时也分析市场的变化,期待我们在下一个市场转运的周期里面,能够充分的能够研究市场,能够有所作为。
关于车险综合费改,之前我们说车险有一次费改、二次费改,这一次叫做综合费改,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一次到位了。既然现在改名叫综合费改,我认为说的改革以后,车险整体的改革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到了监管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次综合费改总体上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保障的责任范围扩大;第二,风险的费率在下降;第三,保险公司的附加费用率的手续费率有强制上限。
在我们看来,总体体现了监管的以民为本的思路,谋求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去中介化,从而使车险恢复到以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大的方向上来。
改革的直接结果表现在我们的指标上,赔付率会进一步的上升,费用率会显著的下降,整体的综合成本率会更加趋向保本的方向。
市场的各经营主体分化也将更加的严重,大公司整体上来讲要占据相对的主动。小公司由于销售费用已经压缩到很低,所以经营会出现进一步的困难。
如果说我们没有打破现有的这种经营模式,按传统的方式去经营车险,基本上可以说是经营不下去的。所以对于商车的综合费改,我们要从整个监管的大方向上去把握,怎样彻底地去中介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获客,并以最优异的服务去服务客户,应该从这个方面利用科技化的手段创新了我们的经营模式,这也是对整个行业的倒逼机制。
Q5:针对信用保证保险,是否有数据可以说明新进业务的表现,例如其综合成本率是否有小于10.55的?另外,公司上半年车险的综合成本率是多少,预期下半年会如何?车险改革对再保险业务有什么影响,量是否会有变化?最后,国外寿险再保险表现强劲,那么公司预期下半年或者2021年会如何发展?
A5: 大地的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上半年取得不错的增长,但是行业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因为个别的主体发生了一些风险事件。除此以外,从我们同业的数据来看,还是有很多公司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速。其实对于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大家虽然都叫同样的名字,但是各家主体的经营模式还是不太一样,甚至有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要模式大概有两类:一类是自营模式,一类是通道模式。
通道模式主要是通过平台或者其他渠道跟保险公司合作,由这个平台来进行投保;自营模式其实就是保险公司自己来获客、核保、风控、进行保后的催收管理。
而且我们面对的目标客户主要是个人贷款的客户,相对来讲风险比较分散,而且单笔的额度都不高,像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有条件有能力来控制好信用保证险的业务品质的。
就像刚才提到的今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确实有的客户的还款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复产的推进,我们的客户的还款能力也在逐渐的恢复,我们的坏账率是在5月份达到了最高,甚至达到了两位数,但是5月份以后一直到现在,呈现逐月下降的这么一个态势。所以我们对于信用保证保险的风控和承保利润还是有信心的。
至于新进来的业务品质,我们是对于区域结构和客户的分层结构都做了针对性的控制,对高风险地区的客户做了核保的准入的控制,对于风险评级为比较高风险的这类的客户也是进行了核保的控制。新进来的业务更多的是我们中低风险的这种客户群体,这个客户群体目前已经达到了85%,相信业务品质还会进一步的好转。
关于车险的问题,由于疫情影响,在一季度末左右出现了赔付率下降的情况,整个综合成本率有所改进。那么随着整个疫情的缓解,复产从现大多数半年度来看,实际上跟去年同期比并没有显著的改变,大的趋势仍然延续了过去几年赔付率上升、费用率下降的趋势。展望全年,车险整体上,赔付率上升、费用率下降这个趋势将持续进行,利润边际也越来越薄。
结合商车综合费改的指导思想,也是和我们商车费改的总体监管意图也在不断的靠拢。上次综合费改对再保的影响比较有限,因为我们整体组合里面的车险的占比已经到了30%以下,综合费改以后对我们的影响主要可能是由于综合费改导致的综合成本率的压力,通过再保传导给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也要承受一定的这种综合费改对商车的效益的影响。
关于寿险再保险海外业务这一块,2020年上半年发展较好。下半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话,我们的总体策略还是稳健经营。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积极发展。
主要的业务策略方面,首先还是做储蓄型业务,因为我们海外子公司,跟其他国际再保险公司相比的话,只是刚出去的一家公司,对于国际再保险市场,无论是数据、产品、市场了解也比较有限,甚至客户关系也没有充分开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做我们擅长的事情。
在储蓄型业务方面,目前主要的市场集中于香港跟新加坡,今年下半年甚至是明年,我们还会扩展到其他成本比较低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像大陆的外币业务等等,逐步的向外走是我们大的想法。
在资产端,我们也会积极的考虑投资于境内的一些企业,我们不仅仅做储蓄企业,还会在财务再保险和保障型业务方面会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工作,尤其在财务这一方面的话,我们会依托总公司在财务这方面的实力优势,在不同的地区开展工作,
在保障型业务方面,我们更多的也是依托于总公司的在数据产品方面的经验,希望借助这方面的经验向外输出,比如说在产品方面的经验等等,这一部分的工作还是在开展过程中,预期在短期之内不可能成为业务的主流。
2020年-2021年,储蓄型业务仍旧是主流,财务再应该会有较大的发展,保障型业务会有适度的开拓。
Q6:重疾修订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行,从再保视角来看,这样的变化对于直保公司分保意愿是否有影响?怎么判断直保公司的分保利润?最近两年整个直保的渗透率是怎样的趋势?对于直保市场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被接管,是否有相关建议给到这些保险公司?目前,直保和再保的净投资收益率在下行,主要由于每一类资产下行比较明显,预期未来两年到期情况如何?假设国内目前偿债利率维持现有水平,这一类资产收益率是否会明显下跌,之后趋势会如何?
A6:首先不同产品对重疾发生率有不同的敏感性,所以不同产品的话确实价格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于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来说,都是终身的重大疾病产品。目前,这类产品的价格会适度下行,但是下降的幅度非常有限。但对于定期寿险,定期的中期险,尤其是比如说保险期限在5年、10年,年龄在20岁到50岁之间,价格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因为这类产品对重疾发生率的敏感性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我们可以看到价格不仅仅是由重疾发生率来确定的,实际上重疾发生率只是一小部分,比如说像利率、费用率等等都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只有重疾发生率变化的时候,总体来说应该说价格不会有太大的一个变化,这个是一个方面,关于价格会不会导致再保险分出意愿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财产险和寿险还是蛮大区别的。
财产险确实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说承保利润下降,再保分出的意愿或者再保的分出成本要求节约的这种现象。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业务,所以当前来看这个成本是看不出来的。我觉得应该说目前来说这种需求是旺盛的,将来的话这种重疾发生率的分出需求仍旧是旺盛的。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新定义下的重疾发生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保险公司对重疾发生率有很多的不了解,需要再保险公司帮他们去做。
第二,新定义下,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是老百姓真正需求的?我们和直保公司都在摸索。
关于我们有没有跟分支公司在新定义下产品合作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跟市场是保持紧密合作,我们一对一的这种客户交流是非常多的,几乎跟所有的公司,尤其是主流公司,我们都在做一对一的交流,并且我们会发布一些产品的一些趋势,比如说我们未来的重疾会是什么样子的?比如说轻症会出现什么样子的?
这一类的产品特征,我们跟市场还是保持紧密的沟通。我们也是跟市场共同探讨。所以,我们觉得分出率还是比较旺盛,并且刚才也提到了目前新定义下的这种重疾发生率相对会稳定一些,所以对我们再保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也会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一块的业务做好,也是成为我们下这一个保障型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
关于年化净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的问题,由于分母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均投资资产,今年上半年的增幅比较大,原因是保险业务规模同比增长比较快,所以导致可投资资产相应的增长。其增长的幅度大大高于分子,即净投资收益的变动幅度。
投资到收益的产生有一个时间,分子分母端不是同步变动,所以我们会看到年化的净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了0.43个百分点,但实际上如果从净投资收益的绝对数的角度,那么净投资收益实现同比也是增长的,而且增幅是正常的。
然后关于你提到的,对于国内长期来看,市场的预期固定收益的收益率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的对策。首先从整体配置的角度,我们还是积极的先做好权益投资,因为确实在大的低利率的环境下,我们从中长期是相对看好权益市场机会的,同时在固定收益的投资的领域里面,那么我们会统筹好现金流的情况,抓住在这个过程中间市场的收益率回升的阶段,那么从配置的思维出发,加强债券存款,包括金融产品等各类固定收益产品的配置力度。
同时我们也会合理的利用债券基金,包括可转债,包括二级债基等来捕捉市场的机会,来增厚收益。在重视安全边界的情况下,我们不断的积极开发新的投资品种,来应对这方面的挑战。
Q7: 海外业务中拖累综合成本率的主要产品是什么?这些产品合约通常期限是多久?寿再推出的长期终生防癌医疗险的客户反馈情况如何?以及产品范围是否会扩大到一般住院费用?
A7: 新冠的疫情对国际再保险的影响面还是比较广,从国际上看,包括责任险、信用险、营业中断。
对中再而言,那么我想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财产险这方面,还有一个特色这个方面,对我们有一些影响。
从现在的具体的数字来看,直保公司向再保公司索赔的数额目前还不大,我们预期综合赔付率是110%。综合赔付率并没有特别大的这种突破性的发展,现在是总体上平稳状态,当然最后还取决于疫情的最终的发展。
如果剔除疫情的影响之后,我们的综合赔付率比往年同期还是有比较大的幅度的下降,总体上来讲业绩还是表现很稳定的。
另外关于对保单的期限的影响,因为我们的保单基本上都是一年期的,再保险的合同基本上都是一年,我们每年都是来续转,所以从现在看可能对我们影响比较大,可能还是今年的业务可能会影响比较大一些。
关于终身险防癌医疗保险问题,应该说这个产品5月份上市以后,市场反馈还是非常好的。应该说这是市场上第一个终身型终身保证的医疗险,解决了老百姓的这种投保不可持续的痛点。目前来说的话销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并且这还是我们没有做大的推广的情况下,若做一些推广可能还会有大的上升。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的话,大家都觉得这个可能普遍都是老年人买。实际上我们发现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有。这个所以总体来说的话,这个产品目前来说经营还是向好,无论是赔付还是销售这一块总体还是不错的。
关于提到扩展到一般住院报销,目前情况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主要的困难应该还是一些风险点的存在,包括从监管机构角度来说,作为审批这个产品确实也觉得难度会比较大。比如说像持续医疗通货膨胀,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变化,死亡螺旋等等,监管还是比较关心这些问题。
像这种终身的医疗险,在海外实际上碰到的问题不少,经营的有些产品就出现了经营困难的问题。所以从监管机构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也能理解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的话,长期医疗险应该说下一步是发展的重点。目前的监管机构在这一块的产品的审批报备应该还是比较活跃的。
据我所知,有几家大型的保险公司的长期医疗险都已经报备。然后产品都在销售,比如说像太平洋人寿的长期医疗保险,他这个应该是15年期的。市场反应特别好,卖了几个亿的保费,应该说还是非常受老百姓喜欢。
未来的话,我觉得像长期医疗险,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过去的一年期的这种医疗险的续保问题,现在实务过程中界定不清楚,所以老百姓分不清到底这个是一年期的,还是长期的,还是说保证未来投保是有持续保证的,这个分不清楚,所以长期跟一年期的话区分不开,长期这一块的吸引力不是那么大。
今年2020年的年初,监管机构出了一个叫征求意见的通知,这个通知实际上就把一年期的这种产品说得很清楚。如果征求意见真正实施的话,长期医疗险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包括像防癌的终身医疗终身的防癌医疗保险,这一块的话市场的吸引力会更大。
我觉得未来老百姓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产品的理解更深一些时候,好的产品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这种支持。